news媒體報導
【人間福報】助人信念 社工熱忱義無反顧
關懷偏鄉孩子,林正旺讓他們盡情繪畫、宣洩情感。圖/記者楊祖宏、林正旺
「工作上面臨很多『兩難』,但如果對個案有一點點幫助,就是我做下去的動力。」社工員林正旺在社福領域有這麼一番堅持,雖然外表型似韓流藝人,有著白皙、斯文的外表,常被求助的家長「帥哥、帥哥」的喊,還因為溫和、心軟,讓孩子以無尾熊式擁抱、黏著一整天,但他對服務的熱忱與信念,是常人無法想像的。
當社工不是一場意外,也並非始料未及,而是林正旺的選擇。
由於爸媽忙於工作,林正旺幼年時多與阿嬤相伴,「印象中,很少看到爸爸媽媽的身影。」他腦海的畫面全是年近七十歲還以家庭代工將他養大的阿嬤,老人家的辛苦,林正旺謹記在心,把阿嬤當媽媽一樣侍奉,然而國小畢業時,阿嬤帶不動他了,必須搬回去跟阿公住,他哭得天崩地裂,如同生離死別,雖然只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遭遇,卻讓林正旺提早轉大人,學會一切生活自理,比同齡孩子來得成熟。
醫院服務 人生志向覺醒
努力考上餐飲科後,學習時的林正旺特別認真,高一看食譜煮菜,高二每星期煮三天菜,高三每天輪流烹飪中、西餐,一天三道菜,戲稱「煮到天荒地老、海枯石爛」,但令他無法忍受的就是殺魚,他說:「女生把魚敲暈要半節課,邊敲邊尖叫,我雖然不怕,卻覺得很殘忍。」因此澆熄了廚師一職的興致。
為了繳學費,林正旺放學就到工廠打工,組裝電腦,計畫未來升領班,即決定考大學、讀企管。在經濟不寬裕的年代,他向學校申請補助,得知要作二百小時的社會服務,懵懵懂懂跑到醫院當義工,卻在安寧病房看到震撼的一幕:「有位社工連臨終的人都能安撫,當時我就想,自己也可以這麼厲害嗎?」大學畢業後,他不當領班了,在荷包有限的情況下,依然掏錢進修社工學分、實習,踏入全新的領域。
社工堅持 關懷社會角落
林正旺首先在仁愛之家實習,陪伴老人是他的第一步,正因為童年有祖孫相依的經驗,在卸下老人家心防時特別得心應手,長輩的直問直答及人生歷練都成了社工道路上的養分;之後進入世界和平會,服務對象轉為經濟弱勢的兒少,面對生活堪憂的隔代教養家庭尤其讓他揪心,想盡全力協助他們,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改善。
「我最感慨的一次,是拜訪一對小姐弟,走了足足四十分鐘。」走路不是難事,了解背後的意涵才會讓聞者嘆息,「那是一位阿嬤撫養倆孫的家庭,從家裡出發,搭公車後再走十分鐘或直接走四十分鐘才會到學校;一天,幼稚園的弟弟發高燒,腳受傷的阿嬤牽著他,一跛一跛的走二十分鐘到診所,小二的姐姐則獨自看家。」這個故事發生在新北市,大台北都會區尚有如此個案,何況中南部及東部偏鄉?林正旺的堅持不是一廂情願,而是明白社會角落的真實面貌後的慈悲。
不逐名利 全力奉獻弱勢
合格的社工養成至少要七年,林正旺當初的目標是「成為什麼人都能幫」的社工,但每接觸一個個案,就得拉長一次達標的距離,專業永遠不夠用,例如最為難的情況,是個案擁有許多社會資源後,若仍無法擺脫不堪的處遇,他是否該介入?
一位病痛纏身的阿嬤,總向他訴說絕望,想攜孫燒炭自殺,當時台灣兩大兒少組織都提供了經濟援助,但對阿嬤的苦水卻認為是「說謊成性、想貪更多補助而已」。林正旺不那麼想,認為即使是說謊,也有說謊的理由,所以在金援外,他用大量的訪視,填補祖孫心靈的空虛、宣洩負面情緒,小朋友常不捨的說:「哥哥不要走,再陪一下下。」
年輕人應該穩定經濟為首要之務?林正旺不逐名利、奉獻青春給弱勢家長及兒少,爸媽反而讚不絕口。林正旺覺得錢夠用就好,以前喜歡買手機的興趣,慢慢改成了研究手機的演變與功能,閒暇時再學電腦繪圖,探索、學習,連小朋友的科學教具都會做,同事甚至封他為「3C王子」,他的好親近和高度抗壓,就像辦公室的中央空調,有暖男的作用。(文/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/記者楊祖宏、林正旺)